近期,我校62支鄉村振興專項暑期社會實踐團與有關鄉村對接,圍繞鄉村振興,開展鄉村產業發展助力活動、現代鄉村治理參與活動、鄉村規劃建設獻策活動、鄉村公共服務志愿活動、農業農村科技支持活動等多種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,在服務鄉村振興中解民生、治學問,揮灑青春風采。
“關關難過關關過”,縱使困難重重,也抵擋不了同學們奔赴火熱鄉村的熾熱的心。車子半路“罷工”,他們就自己扛著行李,用雙腳走進山村;語言不通,溝通障礙,他們結合肢體動作,一筆一畫繪就藍圖。他們堅信“前路漫漫亦燦燦”,懷揣著滿腔熱血,勤勤懇懇在小處著手,真真切切用知識和汗水在鄉村振興的大舞臺上建功立業。
從“小我”做起 展開志愿服務
做事不懼怕苦、不害怕累,工作目標著眼群眾需求。初入鄉村,部分實踐團選擇投身基層,展開志愿服務,在“自找苦吃”中磨煉意志和品性,做知農愛農興農的新時代青年。
處理矛盾糾紛,整理圖書檔案,報表輔助事物,調查群眾數據……這些看似日常而瑣碎的基層工作,考驗著青年師生的政治品質和道德操守?!敖涍^半個多月的社會實踐,我深切感受到將理論轉化為實踐的不易,感受到全體村委會成員為百姓服務的初心和溫情,感受到廣大勞動人民的辛勤和偉大?!眻允厥娉强h開發區青墩村40多天的實踐團成員舒杭宇有感而言。

在輔助處理村寨公共事務的過程中,舒杭宇所在的實踐團通過挨個撥打電話收集改廁農戶信息資料,由于部分村民存在抵觸情緒,導致工作難以進行。但她們沒有因此放棄,反而把艱苦環境、艱巨任務當作磨煉自己的機遇,更加積極耐心地解答回復,一次撥打不通便再打一遍,實在聯系不上,就頂著烈日酷暑上門入戶收集資料?!暗兑谑夏?、人要在事上練,不經風雨、不見世面是難以成大器的?!边@是所有實踐團成員的心聲。

用知識之花 筑夢鄉村教育
重振鄉村,教育先行。各實踐團運用所學知識理論,開展以預防溺水、科學普及、法制宣傳等為主題的宣講活動,將貼近生活、有益群眾的實用知識送進基層一線。
以青春自我,筑夢鄉村振興,讓知識之花,盛開在美麗鄉村的建設路上。有別于傳統教學方式,實踐團成員們另辟蹊徑,或是現場教學,或是方言結合,通過 “接地氣”的方式,讓常識真知牢牢地根植于村民們心中。外國語學院“學習黨的二十大,童心踏征程”教育關愛暑期社會實踐團面向鄉村兒童開展了特色“五育融合”教育,從“五育并舉、五育融合”的角度出發,讓“小課程”傳遞“大能量”。

“過去只是聽別人講、看別人說,但是沒有親身感受到鄉村的實際狀況,沒有深切體會鄉村振興對國家發展的重要意義。實踐出真知,通過這次的實踐活動,我們對鄉村振興有了更真實、更生動、更深刻的了解?!睂嵺`團成員李文博表示。
眼見孩子們一點點進步,積累的知識越發牢固,實踐團成員們奮力將專業所學運用于教學當中,努力成長為推動鄉村教育振興的生力軍。
以文化賦能 發展鄉土特色
吃苦勵志,苦生芳華。實踐團成員們選擇向更深處扎根,勇擔復興文化使命。針對鄉村本土文化傳播困境,他們汲取當地文化特色,跟著村干部一起研學實踐,不斷完善豐富鄉村文化生活。
在池州市西柏村,有一支由11位當地村民組成的文藝腰鼓隊。在暑期社會實踐期間,來自音樂學院暑期社會實踐團的2位“小老師”與腰鼓隊成員們同吃同住,教學相長,親眼見證了這11只倔強的腰鼓唱響山村。
一人示范,另一個人就觀察大伙兒的動作和效果,及時糾正,遇到比較復雜的動作時,“小老師們”就耐心地反復演示,一對一指導。教學結束后,還經常錄制學習視頻給腰鼓隊阿姨們“開小灶”。教學中,實踐團還結合腰鼓表演,創新加入了古典舞步,頗受當地群眾喜愛。

“鄉土文化是當地民眾抹不掉的記憶,是一方水土的根,我很榮幸能參與西柏村腰鼓文化的延續和創新,希望更多傳統文化能發揚光大,也期望自己能為此貢獻力量?!备笆_縣丁香鎮開展暑期社會實踐的學生張世雄表示。
躬行踐履始玉成,行而不輟終致遠。通過參加2023年暑期“三下鄉”社會實踐鄉村振興專項活動,我校廣大青年走進鄉土深處,樂在田間地頭,充分發揚“自找苦吃”精神,用敢吃苦、會吃苦、能吃苦的態度服務鄉村振興,把課堂學習和鄉村實踐緊密結合起來,厚植愛農情懷,練就興農本領,在鄉村振興大舞臺建功立業,展現師大學子甘于奉獻、樂于吃苦、勇于克難、敢于創新的精神面貌。(撰稿:包欣如 攝影:曹佳、舒杭宇等 編輯:江偉 審核:汪洋 陳秀)